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已經迎來“黃金時期”
城(cheng)市化進程十(shi)數(shu)年來,我國已有半數(shu)人口居住在城(cheng)市,由(you)此引起的“垃圾圍城”問題越發嚴峻。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,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生城市固體廢料最多的國家之一。
這(zhe)與生態(tai)環境部發布(bu)的《2018年全國大、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》不謀而合。2017年,202個大、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0194.4萬噸。
一位(wei)專(zhuan)業(ye)人士(shi)指出:“過去垃圾處理所主要依仗的三種方式中,傳統的填埋與堆肥處理方法,在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和生態保護要求提升的背景下,各地也正逐漸減少其規模與比例。”
垃(la)圾填埋(mai)不具備可持(chi)續(xu)性,還帶來生態環境問題,外加垃(la)圾分類道阻且(qie)艱,資源化回收體系無法短時(shi)間內建成,焚燒(shao)這種方式幾乎成了現階段唯一有效的路徑。
垃(la)圾處(chu)理方式占比
一(yi)般來說(shuo),垃圾處理方式的方式占(zhan)比約(yue)為(wei)填埋(60%)、焚燒(30%)、其他(10%),這一比例每年都在發生變化,目前的總體主流態勢是:焚燒(shao)在垃圾處理中的占比迅速(su)提升。
根(gen)據《“十三五”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》,到2020年,我國垃圾發電處理規模目標接近60萬噸/日。2015年存量垃圾焚燒產能為23.5萬噸/日,規劃產能提升150%,十三五規劃焚燒產能復合增速20%。
“十(shi)三五”垃圾(ji)處理投資分布圖
對(dui)應的(de)投資(zi)規劃也相當明確,“十三五”期間總投資為2518.4億元,其中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投資1699.3億元,收運轉運體系建設投資257.8億元,餐廚垃圾專項工程投資183.5億元,存量整治工程投資241.4億元,垃圾分類示范工程投資94.1億元,監管體系建設投資42.3億元。
從(cong)“十三五”規劃以來,上馬擴建的垃圾焚燒項目在遍地開花,海南、江西、河南、廣東、浙江等省份緊鑼密鼓紛紛行動。公開報道現實,僅河南一個省份在2019年即將開工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就有25個。
“十三五”新增垃圾焚(fen)燒處(chu)理能力前5名省份
從(cong)“十一五”到“十二五”,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2006 年的 4 萬噸/日增長至 2016 年的 27.04 萬噸/日,年均復合增速超過 20%。預計2017-2020 年每年需增加8.02 萬 噸/日的垃圾焚燒處理能力,年均復合增速也將超過17%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垃圾焚燒(shao)產能的快速擴(kuo)張源(yuan)于3大因素:第一,城市(shi)化繼續推進,寸土(tu)寸金,傳統的填(tian)埋(mai)方式式微;低(di)價惡性競爭、鄰避效應、項目效益下降的“三座大山”不斷弱化;第三,也(ye)是最重要的,焚燒(shao)技(ji)術進步,政府公開與溝通,以及生活(huo)方式變(bian)遷等多方面變(bian)化。
總體來(lai)說,居(ju)民生(sheng)活水平(ping)不(bu)斷(duan)(duan)提高,消費能力不(bu)斷(duan)(duan)增長(chang),每(mei)年(nian)生(sheng)活垃圾的(de)產生(sheng)量(liang)保持較快的(de)速度(du)提升(sheng),垃圾無害(hai)化(hua)處理成為剛需,受政策扶持,垃圾焚燒發電的(de)未來(lai)空間想象力十(shi)足(zu)。正如一些行業人士所說:我(wo)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已(yi)經迎來了“黃金時期”。